行业资讯

太阳系示意图太阳糸八大行星真实距离示意图

2017-09-08 6:27:22 行业资讯 浏览:12次


今天pink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太阳系示意图太阳糸八大行星真实距离示意图方面的知识吧,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1、大行星,指太阳系的八个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或⛢)。

2、大行星自转方向多数也和公转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两个例外。金星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天王星则是与公转轨道呈97°角的“躺着”旋转。

3、扩展资料

4、美国天文学会发言人斯蒂芬·马兰在向新华社记者提供的材料中介绍说,新的行星定义包括两点:行星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行星的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重力必须和表面力平衡,使其形状呈圆球。一般来说,行星的直径必须在800公里以上,质量必须在50亿亿吨以上。

5、按照这一定义,太阳系内有12颗行星,分别是:水星、睁激金星、地球、火星、谷神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2003UB313”的天体。

6、太阳系边缘先后发现一些较大的天体,它们的大小居然与冥王星相当甚至比冥王星还大,这给传统的行星定义带来不小的冲击。为此,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专门成立了一个由天文学家、作家和历史学家共7人组成的行星定义铅亩委员会。

7、委员会经过槐早森长达两年多的讨论后,终于有了新的行星定义,并向本次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提交了相关决议草案。参加本次大会的天文学家将于24日就这一决议草案进行表决。

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阳系行星

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大行星

八大行星位置图

太阳系八大行星示意图:

八大行星的重量及平均密度从大到小做一个排序,比较出太阳系质量最大的行星。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

具体情况如下:

1、木星(质量1.90×1027千克、平均密度1.326g/cm³)

2、土星(质量(地球质量=1):95.18、平均密度0.70g/cm³)

3、海王星(质量1.0247e26千克、平均密度1.66g/cm³)

4、天王星(质量8.6810±13×1025kg、平均密度1.318cm³)

5、地球(质量5.965×1024kg、平均密度5507.85kg/m³)

6、金星(质量4.869×1024千克、平均密度:轮则烂5.241.318cm³)

7、火星(质量6.4219×1023kg、平均密度3.94g/cm³)

8、水星(质量3.3022×1023kg、平均密度5.42794g/cm³)

八大行星的记忆方法:

1、简单记法。

五行(金木水火土),海陆空(海王、地盯信球、天王)。

2、名称的第一个字。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虽然有些长但是很好记。

3、想象记忆。

虽然有些牵强,但是记忆保存的时间很长。

水晶球,火烧木,变成了土,天涯海角。

4、诗歌记忆方法。

水漫金山地,火烧木焦土,天海成一体,浩浩腊漏太阳系。

火烧木焦土,所以火星和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

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见下:

太阳光球以上的部分统称为太阳大气层,跨过整个电磁频谱,从无线电、可见光到伽马射线,都可以观察它们分为5个主要的部分:温度极小区、色球、过渡区、日冕、和太阳圈,太阳圈可能是太阳大气层最稀薄的外缘并且延伸到冥王星轨道之外与星际物质交界,交界处称为日鞘,并且在那儿形成剪切的激波前缘。色球、过渡区和日冕的温度都比太阳表面高,原因还没有获得证实,但证据指向阿尔文波可能携带了足够的能量将日冕加热。

太阳圆洞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它几乎是热等离子体与磁场交织着的一个理想球体。从化学组成来看,现在太阳质量的大约四分之三是氢,剩下的几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铁和其他的重元素质量少于2%,采用核聚变的方式向太空释放光和热。

扩展资料:

对流层上面的太阳大气,称为太阳光球。光球是一层不透明的气体薄层,厚度约500千米。它确定了太阳非常清晰的边界,几乎所有的可见光都是从这一层发射出来的。

色球位于光球之上。厚度约2000千米。太阳的温度分布从核心向外直到光球层,都是逐渐下降的,但到了色球层,却又反常上升,到色球顶部时已达几万度。由于色球层发出的可见光橘备枯总量不及光球的1%,因此人们平常看不到它。

只有在发生日全食时,即食既之前几秒种或者生光以后几秒钟,当光球所发射的明亮光线被月影完全遮掩的短暂时间内,在日面边缘呈现出狭窄的玫瑰红色的发滚简光圈层,这就是色球层。平时,科学家们要通过单色光色球望远镜才能观测到太阳色球层。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由高温、低密度的等离子体所组成。亮度微弱,在白光中的总亮度比太阳圆面亮度的百分之一还低,约相当于满月的亮度,因此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展现其光彩,平时观测则要使用专门的日冕仪。日冕的温度高达百万度,其大小和形状与太阳活动有关,在太阳活动极大年时,日冕接近圆形;在太阳宁静年则呈椭圆形。

自古以来,观测日冕的传统方法都是等待一次罕见的日全食——在黑暗的天空背景上,月面把明亮的太阳光球面遮掩住,而在日面周围呈现出青白色的光区,就是人们期待观测的太阳最外层大气——日冕。

参考资料:太阳-百度百科

太阳系怎么画

太阳系怎么画步骤如下:

步骤一:先画一个球形表示最大的太阳,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可以借助圆规等作画工具。

步骤二:在太阳的周围画其他星体的运动轨迹,由里到外依次画圆。

步骤三:再添加围绕太阳的做圆周运动的星体,大小不一,有地球金星水星木星等。

步骤四:最后把星体的颜色涂黑让星体更具质感,再把每颗星体的名字标注出来,这样一幅太阳系的平面图就完成啦。

太阳旦乱渣系(英文:Solarsystem)是一个以太阳为中心,受太阳引力约束在一起的天体系统,包括太阳、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和行星际物质。

太阳系位于距银河系中心大约2.4~2.7万光年模悄的位置(银河系的恒星数量约在1000亿到4000亿之间,太阳只是其中之一)。太阳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心运动,大约2.5亿年绕行一周,地球气候及整体自然界也因此发生2.5亿年的周期性变化。太阳运行的方向基本上是陪棚朝向织女座,靠近武仙座的方向。

宇宙中的太阳系究竟长什么样子?科学家是如何绘制的?

根据目前的认知,太阳的引力可以影响到1-2光年之外,这就是科学家们认为的太阳系半径范围。不过,除了通过引力定义的范围之外,科学家们还提出了另一个“太阳系范围”,那就是日球层。

我们对日球层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了,虽然称之为是日“球”层,但它并不是一个球形。甚至,在最近的研究中,有科学家描绘了一个更加诡异的日球层形状,令人惊讶不已。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清楚一个概念:什么是太阳系的日球层。

我们知道,太阳会释放出大量的高能粒子,形成辐射性极强的太阳风。太阳风能够影响的区域,就叫做日球层。在日球层的边缘,就是宇宙辐射和太阳风基本平衡的位置。可是,日球层边缘距离我们实在太远,而且我们又身处日轿闹球层以内,所以观测起来有些难度。

(图片说明:日球层示意图)

幸运的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有2个探测器(旅行者1号、2号)穿破了日球层,进入了星际空间。通过它们的数据,我们知道日球层边缘大概距离我们160亿公里。同时,NASA的星际边界探索者(IBEX)的项目,也在不断检测着星际介质和太阳风的相互作用。获得这些数据后,科学家们可以将其输入到计算机模型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球层的边界和数据。

此前,科学家认为的日球层形状,就大概像上面那张图一样。当太阳带着所有太阳系天体在银河系的星际介质中穿行时,会像彗星在太阳辐射中穿行时一样,形成一个彗尾的形状。

波士顿大学天文学教授MeravOpher介绍说:“60年来,人类一直在探索着日球层的形状。自从Baranov和Malama开创性的工作开始,人们始终对日球层的彗星状外形坚信不疑。”

但是,他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这个形状不是日球层真正的外形,日球层至少还有两个喷射状的结构,是以前任何人都不曾意识到的。除了重点参考了IBEX的数据之外,他和他的同事们还借鉴了卡西尼号探测器以及新地平线号探测器的数据。你可能会想:卡西尼号不是专门研究土星的吗?没错,但它也观测到了一些关于太阳系整体的数据,这成为了本次研究的重要借鉴。

研究人员表示:在日球层边缘,太阳风和星际介质会碰撞产生一些中性原子。但是,通过卡西尼号对这些中性原子的观测,他们并没有发现日光层有类似于彗星那样的尾巴。

(图片说明:pick-upions,是描绘

日球

层形状的关键)

同时,新地平线号对一种叫做pick-upions的粒子的观测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它们是由部分电离介质与太阳风交换电荷所产生的,温度与太阳风中的离子不同。当旅行者2号探测器突破日球层的时候,证明了日鞘处的压力与它们息息相关,但当时没有分析它们对日球层形状的影响。而这一次,Opher等人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最终也借此绘制了最新的太阳日球层形状。

Opher介绍说:pick-upions比其他的粒子温度要高,这是检测它们以及日球层形状的关键。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它们与其他太阳风粒子分开,然后建立起一个3D模型来。结果令人震惊,他们绘制的日球层形状十分诡异,甚至有点不伦不类,但他们相信,这就是太阳系的真实模样。我们很难形容它到底是什么形状,Opher等人也只是近似地描述它是羊角包的形状。

(图片说明:更新后的日球层形状,白线是太阳磁场,红色为星际介质的磁场)

Opher指出,由于pick-upions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原本的形状几乎是完美的球形。但是,由于它们很快就脱离了这个系统,所以导致瘪了下去。

这个太阳系日球层的模样不仅仅是形状令人惊讶,而且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也非常重要,因为它的存在对于太阳系来说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宇宙中,到处都充斥着高能粒子。它们有一些是超新星爆发产生的,有一些是其他宇宙特殊事件或者特殊天体产生的。这些质子或者是原子核等粒子都以相对论性的速度在宇宙中穿梭,无处不在,破坏性极强。

(图片说明:左图为太阳风的密度,右图为太阳风和pick-upions两种粒子的密度)

而太阳风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地球来说有时候的确比较麻烦,但却保护了我们,使我们免受这些宇宙射线的伤害。科学家告诉我们,日球层能够抵御大约75%的宇宙射线,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我们。但是,剩余的射线对我们来说,同样是巨大的雹哪威胁。

好在除了日球层外,地球的磁场起到了第二道屏障,保护了我们。可是,对于那些脱离了大气层的航天器、探测器及宇航员来说,这些射线就成了大麻闭肆罩烦。这些射线损坏电子设备已经足够让我们头疼,甚至有可能增加宇航员患癌症的风险。对于航天事业的人们来说,如何抵御这些辐射始终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图片说明:超新星爆发是宇宙射线的主要来源之一)

即使是地球大气层和磁场保护下的生物,也未必能幸免于高能宇宙辐射之中。虽然现在的我们暂时还安全,但科学家认为,地球也曾经有一段无法庇护生物的历史。

不过,这也不能怪地球,其主要原因在于太阳系在银河系中所处的位置。持这个观点的科学家认为,银河系不同位置的辐射可能会有所不同,或者某个时期有超新星爆发,就有可能导致地球的灭绝事件出现。有些人认为,地球上出现过的海洋巨型动物灭绝事件,可能就与此有关,不过目前尚无定论。

(图片说明:强大的宇宙射线足以在数亿光年外杀死地球生物)

不仅对于地球生物,日球层也影响着我们在太阳系以外寻找生命的参照标准。对于那些可能孕育生命的系外行星来说,它们也同样面临着宇宙辐射的问题。因此,它们的宿主恒星所产生的日球层,也可以起到相应的保护作用。我们需要参考这个数据,来约束其宜居带,也许有些系外行星虽然温度合适,却并不在日球层内,同样不太可能孕育生命。

所以说,继续深入了解太阳系的日球层,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虽然Opher描绘了新的日球层形状,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只是我们认识日球层的一个新阶段,距离完善相关理论还有非常远的路要走,这就有赖于更多专门的探测器出现。

(图片说明:IMAP艺术图)

根据计划,NASA的最新探测器星际测绘和加速探测器(IMAP)将会专门研究从日球层边缘来到地球附近的粒子,从而实现对日球层形状的绘制。大约在2024年,IMAP就会发射升空,验证Opher的理论到底是否准确。

总之,我们必须要清楚日球层到底是如何保护我们免受宇宙射线伤害的。如果日球层的保护能力真的会随着太阳系的运动而变化,甚至过去的大灭绝事件真的与日球层的保护能力减弱有关,那么我们就必须要提高警惕。我们要知道下一次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如何才能自我保护。就算过去真的有生物因此被灭绝,相信在科技的作用下,人类能够避免这样的灾难。

太阳系运动示意图

按照当下的定义,太阳系共有行星八颗,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拿唤

上面是他们的动态示意图。

此外,八大行星绕日运转共同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方向为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日地距离变远,温度会降低,可能发生的现象为变为寒冷的“冰球”;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相对安全。

太阳星云由于自身引力的作用而逐渐凝聚,渐渐形成了一个由多个天体按一定规律排列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的成员包括一颗恒星、九大行星、至消慧凯少六十三颗卫星、约一百万颗小行星、无数的彗星和星际物质等。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根据恒星演化理论,太阳与其他大多数恒星一样,是从一团星际气体云中诞成的。这团气体云存在于约四十六亿年前,位于银河系的盘状结构中,离中心约25亿亿公里。其体积约为现在太阳的500万倍,主要成份是氢分子。这就是“太阳星云”。经历四十多万年碧稿的收缩凝聚,星云中心诞生了一颗恒星,它就是太阳。在太阳形成以后不久,残存在太阳周围的一些气体和尘埃,形成了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和诸多小行星和彗星等其他太阳系天体,包括的地球和月亮。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